參考資料:http://www.shs.edu.tw/works/essay/2007/10/2007102309565771.pdf
篇名
電腦發展與趨勢
作者
林柏勛。高雄縣中山工商。綜合高中。二年6 班
電腦發展與趨勢
- 1 -
壹●前言
電腦在我們現代生活是一個很方便的工具,不論食、衣、住、行都可以跟用牠來
辦,是一種未來科技的先驅,電腦以前是從一個運算工具演變而來的,發明牠的
人是美國人,但其實運算的前身是中國人發明的,但那時中國人沒比美國有錢,
沒能力發展高科技產品,電腦的祖先是計算機,經過數百年演化而成的,有分成
四個時期,第五個時期會跟我們的未來科技發明一直息息相關。相信未來能將電
腦更加進化,讓我們的生活更具方便、更有輕鬆。
貳●正文
一、計算機的演化
電腦是從計算機演化來的,沒有計算機就沒有電腦,最早的計算機是中國人發明
的,是以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這個中國人的觀念可說是電
腦0 與1 運算概念的緣起。這項概念在中國人的算盤中被充分運用如圖【一】所
示,成為人類最早期的運算器,也是今日所有電腦運算的基礎。
圖【一】、算盤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法國哲學家間數學家巴斯卡(Blaise Pascal)於1642 年設計的第一部加法計算器如
圖【二】所示,這個像雪茄盒大小的機器,內部包含一組相連的齒輪,只要在上
面撥出數字,齒輪之間互相轉動算出累加後的值,並顯示在上方的小窗口上。
圖【二】、巴斯卡計算機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電腦發展與趨勢
- 2 -
西元1666 年,莫南(Thomas Morland)發明的乘法計算器,它的原理跟巴斯卡非常
的相似,外型也差不多如圖【三】所示。
圖【三】、莫南計算機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英國發明家兼數學家巴倍奇(Charles Babbage)於西元1830 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支
助,著手設計可以用來解多項式的機器如圖【四】所示,稱為差分機。
圖【四】、差分機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英國發明家巴倍奇(Charles Babbage)再接再厲設計另一部能做多種計算的機器如
圖【五】所示,稱為分析機。雖然他有生之年沒製造出來,但是他兒子繼承了他
遺志,完成了差分機的計算部門。而且分析機的設計正是後來設計電腦的構想,
包括輸入裝置、處理機和計算器、指揮工作和計算順序的控制單元、儲存裝置、
輸出裝置等五大部門。
圖【五】、分析機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電腦發展與趨勢
- 3 -
由美國統計學家何樂禮(Herman Hollerith)發明,他採用Jacqquard 的打孔卡片原
理,使穿過孔的細棒構成一個電路,計算機便加一。當時的人口普查統計,利用
這部機器將七年半的工作縮短到六個星期,確實地統計出數字來如圖【六】所示,
這項發明使計算器的機械時代移轉到電器化時代,電腦技術也從此開始萌芽了。
圖【六】、打洞卡片處理機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二、電腦發展時期
第一代電腦(1946~1958)--真空管時期:
1946 年,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(Dr.John W.Mauchly)與愛克特(J.Presper Echert),製
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自動電腦,稱ENIAC(Electronic Numerical
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)的縮寫,它的長度為50 呎,寬30 呎(佔地約42 坪),重30
噸,共用了18800 個空管,是真空時期,也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。ENIAC 處理資
料的媒體為打孔卡片;計算機讀進卡片的形式。乃遵循人類給予計算機的指令流
程去做的,也就說係採用插線盤方式的。但因人類可給予機器的指令種類及數量,
是有限制的,因此無法要求其處理高水準的工作。公元1945 年,范諾曼(Dr. John Von
Neumann)乃將作為控制方式的程式(Program)全部記憶於計算機的內部。這種將程式
記憶於電腦,以執行計算處理的方式,稱為內藏程式方式(Stored Program Method)。
公元1949 年劍橋大學所完成的EDSAC,及1952 年由賓州大學所完成的EDVAC 等
計算機都是採用此種原理。自1952 年代就進入實用化時代,在美國經過試驗研究
階段後,電腦就成為商品出售,因而在民間企業也開始使用。
優缺:
體積龐大、速度緩慢、運轉時容易產生高熱,不但耗電多且容易當機。當時所使
用的程式語言,是由0 和1 所構成的機械語言。
電腦發展與趨勢
- 4 -
第二代電腦(1959~1964)-電晶體時期:
電子科技快速進步,電子元件由真空管進步電晶體(Transistor)如圖【七】所示, 其
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,耗電量及散熱量都少了很多,1954 年只有了以電晶
體代替真空管的電製造成功,是第二代電腦的開始。在記憶單元使用磁心,亦為
本時代的特徵之一。由於全面性的使用電晶體,以及電腦內部的回路理論的發達
等,促進了演算或記憶的高速化和安定化。在電路單元,使用真空管和使用電晶
體,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異。真空管的壽命比較短暫,與此比較電晶
體的壽命幾乎等於半永久的,其信賴性也比真空管高100 倍,從這些事實察知,電
腦也迎接了電晶體的黃金時代。在此時代,出現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種電腦,也就
是製出科學技術計算處理用,事務資料處理用,或能處理兩者的通用電腦。這時
代的特色乃為編寫程式系統(Programming System )的運用。由於編寫程式系統的出
現,那麼對於指揮電腦運轉的程式(處理程序手冊,程式)的編寫成為更容易。編寫
程式系統未被運用以前,人類以機器語言編寫程式。機器語言就是電腦所能理解
的語言,是一種既繁雜又難於應付的語言。因此,人們遂以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
編寫一種程式,將人們所要處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,然後再將機
器語言轉換為人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,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
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。這種編譯轉換語言的工作,交由電腦處理,就是編寫程式
系統。這時期,同時也啟用了一種適用於多種企業的共通業務的應用程式
(Application Program)。至第二代的後半期,子出現了資料通信系統,這系統在第三
代有更佳的發展,同時也被實際利用於各種不同範疇。這時期高階程式語言也發
展出來了,程式師只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上,不再需要自己去應付機器所
有的細節,對未來的資訊工業發展,有重要的影響。
圖【七】、電晶體
(資料來源:檢索於2007.10.06,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ent/bcc/history.htm)
優缺:
電腦速度更快、體積變小、耗電量下降、運轉時不易產生高熱、穩定性更高。
電腦發展與趨勢
- 5 -
第三代電腦(1964~1971)--積體電路時期:
電晶體的時代維持了十年,1964 年4 月1 日,電腦界的巨無霸-美國IBM 公司向
全世界宣佈,使積體電路(IC,Integrated Circuit)研製成功IBM 360 型電腦,是第三
代電腦的開始,電腦的速度又快了幾百倍。積體電路為,一個大小約1 公厘(mm)
四方的東西,其中排組了電晶體或二極體(Diode)、電阻等電路,如將其擴大時則如
照片的下方所示者,其衵排組了約20 個電晶體,40 個電阻或電容器(Condenser)等
性能的電路。由於採用積體電路,電腦的體型便顯得輕巧玲瓏了。但是其更大的
優點為促進電腦的高性能化,高信賴化,動作的高速化。電腦有各種各樣的規模,
所謂規模之不同,係表示其演算速度,記憶容量,或事務處理能力等各有差別。
優缺:
電腦體積可以縮更小、成本更低、運轉速度更快、耗電量更少,電腦也從此開始
進入許多家庭。
第四代電腦(1972~)--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:
由於電子工業的技術突飛猛進,積體電電路也不斷的改良,一片積體電晶片(Chip)
原先只能夠容納下數十個電子元件的功能(所謂一個電元件就是原來一個真管或電
晶體),稱為小型積體電路(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,簡稱SSI)。後來一片積體
電路晶片能容納數百個電子元件,稱為中型積體電路(Medium Scale Integrated
Circuit,簡稱MSI)。等到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一千多個電子元件,稱為大型積
體電路(Large ScaleIntegrated Circuit,簡稱LSI)(注意:所謂大型是指容量大,而不是
體積大)。1970 年以後,己經能在一片積體電路晶片上容納數千個甚至數萬個電子
元件,就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(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,簡稱VLSI) 。一
般習慣上,將1970 年以後使用VLSI 的電腦稱為第四代電腦。1971 年,英特爾公
司的首次宣布單片4 位微處理器4004 試製成功,它所採用矽片為10.6 平方毫米,
積體度達到相當於2,200 個昌體管數。從此,揭開了微型機發展的帷幕。微型機
以小巧的身軀、靈活的方式和低廉旳價格,迅進入了辨公室、商店、工廠、實驗
室和家庭,幾乎無處不有它的身影。1973 年,英特爾公司又宣布研製成勁8 住微
處理器8080,使單片的隼成度提高到4800 個晶體管。「微型化技術」使第四代電
腦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創新發明,即「微處理機」的出現。
優缺:
跟第三代差不多,但比第三代功能多一些,處理2 速度更快、容量更大、體積更
小,是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。
電腦發展與趨勢
- 6 -
參●結論
電腦具有快速處理能力、儲存容量大、準確性高、傳輸容易、適合做反覆處理的
工作等特性。近年來電腦的發展因為電子科技的發達,其主要元件由最早的真空
管到超大型積體電路。未來的電腦〈第五代電腦〉會如何發展呢?現在預測未來是
以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為主,在發展趨勢方面包括以下的特點:
1.重量和體積愈來愈小
2.處理速度愈來愈快
3.記憶容量愈來愈大
4.可靠性愈來愈高
5.通訊能力愈來愈強
6.愈來愈環保及省電
7.愈來愈人性化
肆●引註資料
(註一) 查理斯.奧克(2007)。電腦時代。香港:三聯。
(註二) 金子威、洪秀朋(2007)。電腦概論現在與未來。台北:儒林。
(註三) Peter Norton 著、莊承翃譯(2007)。計算機概論。台北:麥格羅.希爾
出版集團。
(註四) 電腦的演進。檢索於2007.10.06。http://content.e/ du.tw/primary/info_edu/tp_tt/cont
ent/bcc/history.htm
心得:
電腦的發明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例如大家會花時間在上網,用網路搜尋資料、用網路看電視、電子書的運用等,都是近幾年興起的。網路資訊的發達,我們也必須注意網路陷阱及可疑病毒。在娛樂之虞,也需要顧好自己的身體,不要讓自己沉迷於網路世界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